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

藥物降低了人感受到社會痛苦的程度,可能導致惡性循環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-kfl_ocBUA

演化把哺乳類的生存賭注押在社會需求上。
把哺乳類的腦演化成失去社會連結就感到痛苦,產生社會連結就感到快樂。
依附與分離是建立在生理痛苦的神經系統上。
 
人類失去社會連結(分離、排斥、霸凌、孤獨)時產生的社會痛苦,和受傷產生的生理痛苦,腦部活化的區域一樣,出現像是藥物戒斷般的痛苦,且社會痛苦同樣能用抑制生理痛苦的藥物改善,例如嗎啡。
 
產生社會連結(依賴、合作、利他(增進共同利益、社會福祉)、交集),與他人建立關係,會讓大腦的獎賞網絡活化,分泌天然會成癮的化學物質,讓人感到快樂。
 
由以上這些影片內容,我自行分析,既然吃止痛藥降低了人感受到社會痛苦的程度,這是否表示長期吃藥的人,也會比較不再渴求與他人建立社會連結,變得比較不需要也不想跟他人產生關係,也不再需要及想去利他。
 
止痛藥降低了人感受到社會痛苦的程度,不等於會讓吃藥者的社會痛苦降低到比平常人低,但是既然腦內結構是相近的,那麼當平常人遇到分離、排斥、霸凌、孤獨時所感到的痛苦就會不被抑制的感受到,而吃藥者感受到的則是被抑制的痛苦。
 
也就是說,照道理來說,越是感到社會痛苦的人,越會想要做些增進社會福祉的行為,同時也很想跟他人建立關係,但若是服用藥物去降低社會痛苦,那麼就可能不會覺得該去增進社會福祉,也不會想跟人建立關係,因此就算別人想跟他建立關係,或提議一同去增進社會福祉,也可能會被拒絕。
 
更細微的是,就算還有些想跟別人建立關係,也可能會不夠在意對方(因為感受不到失去連結的痛苦,所以難以在當下同理對方的不滿、失望),導致互動上讓對方感到不滿及失望,因此無法維持關係,這又會讓他對自己更沒信心。
 
這讓我覺得,這是否可能導致一種惡性循環,讓人依賴上藥物,在藥效存在時不夠在意他人,導致關係破裂,但在藥效退了時又感到孤單的強烈痛苦,在一次次循環中對自己可以建立關係失去自信,為了不要因過於痛苦而做出違反病態社會的不正常行為,所以只好吃藥維持正常,而且為了維持藥效,越吃越多。
 
如果人類感受到社會痛苦是很正常的,那麼感受到社會痛苦後的各種行為反應也該是正常的,然而現代資本主義的工作式奴役社會,不允許任何的非快樂的反應,每個人都要看起來很正向很快樂,也剝奪了人類交朋友建立社會連結的時間,這導致痛苦的各種行為反應無法被正常釋放,建立社會連結的時間及機會大量被剝奪,使得人們不得不依賴藥物來讓壓抑自己的痛苦,讓自己能正常工作。
 
病態的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,而不是正常的因孤獨而感到痛苦,進而被逼得只能吃藥的人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